英国谋求职普等值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左彦鹏 辽宁师范大学教科院 528000

  摘要:英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为其培养了大量技术人才,为英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英国职业教育也面临"滑坡"。于是英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谋求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等值提升了职业教育的价位。我们应该积极向英国学习他们的做法以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大发展。
  一、英国谋求职普等值的历史背景

  英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是其工业革命的产物。职业技术教育的产生包含有一定的经济动机。但是在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人们更多地是从"平等"、"公正"、"机会均等"等出发来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希望通过职业技术教育,使社会处境不利者获得谋生技能,以改变他们所处的不利的社会地位,这种教育具有济贫性质。如17世纪英国兴起的产业学校与劳作学校。前者是结合"济贫区学徒制度"而建立的贫苦儿童教育机构,后者是根据教育家洛克的"贫苦儿童劳作学校计划"而设立的一种济贫性质的慈善教育机构。

  英国从19世纪末被美、德两国赶上,处于激烈的国际竞争之中,这种政治上的争霸及教育与经济的竞争,刺激了20世纪初英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1902年,英国政府颁布新教育法,决定设立"地方教育当局",并委以主管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技术教育之大权,以加强对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领导。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时期英国教育当局已经从更高层面来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即不仅仅把职业教育作为济贫教育,而且是从维护经济安全,增强经济竞争力的高度来发展职业教育。

  二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经济的国际竞争日益加剧,同时也是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黄金时代"。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了这次大发展呢?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它带来了人们教育观念上的"巨变","教育不是消费,是投资";教育不仅仅是"消费性事业"、"福利性事业",更是"生产性事业",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事业。如果说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为英国通过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谋求经济大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那么德国、日本在二战后依靠职教实现了经济的腾飞则为其提供了现实层面的依据。德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在一片废墟上用了不到50年的时间就跃居于世界第三经济强国,德国人把主要原因归为两点,其中一点就是让人们普遍受到优良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被誉为促使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日本也是靠职业教育"发家致富"。其实这一时期英国也制定了诸多法律法规保障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1944年,以邱吉尔为首的联合政府颁发了"1944年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职业技术教育在中等教育中的地位;1945年的"珀西报告",它主张设置地区性和全国性职业技术教育协作与协调机构,以加强产业界与教育界间的联系与合作,培养高级技术人才。1959年的"克鲁塞报告",主要涉及义务教育结束后青少年的职业技术教育问题,即培养中、初级技术员和熟练工人的问题。及至20世纪50、60年代,终身教育理论的提出,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工作性质的变化,中等职业教育作为终结性教育,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作为终结性教育的中等职教走上了下坡路。于是谋求等值承认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学历资格,谋求职普等值成为英国教育界面临的课题。

  二、英国谋求职普等值的具体实践

  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都使得体能型工作大量减少,智能型工作大量增加,机器承担了人类工作中的机械部分,剩下的便是更适合人去做的工作。这样工作之间的纵向差异不断缩小,横向差异不断扩大。即职业地位趋向于平等,这种强大的夹击技术基础为人们谋求职普等值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1.等值承认职业教育资格与普通教育文凭的国家政策

  为了打破旧的教育体系对劳动力流量的限制,英国政府于1986年成立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NCVQ),它是代表政府具体负责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国家职业资格(NVQ)制度的权威部门。1988年.他们推出NVQ制度,其宗旨是开发工作中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理解力,满足人们工作中的需要,促进终身学习。但是人们很快发现,NVQ的推行,尽管统一了各行各业的专门机构颁发的职业技术证书,但在英国的学制中,在16岁进行的普通教育证书(GCSE)考试与18-19岁开始的高等教育之间,是互不相通的,仅为进入大学做准备的、范围较狭窄的GEC高级水平考试课程,与仅面向就业或劳动力市场的职业教育证书制度也是不同的。这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隔离,或者说相对独立,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大发展,它毕竟是一种终结性教育,而在职业内容迅速变更的知识经济时代,一次性学习无法满足终身就业的需要。这也是与英国政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愿望相违背的。于是在推行和实施NVQ的基础上,NCVQ在1993年9月推出新的"普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GNVQ)。它是介于学术性课程"高级水平的普通教育证书"与职业性课程"国家职业资格"之间的新型课程证书。政府规定,承认高级普通国家职业资格(GNVQS)和高级国家职业资格(NVQ)与普通教育高级水平考试(A-levels)具有同等地位,促进这三类学生横向和垂直流动,使他们都有资格报考大学。而且,英国政府在推行GNVQ时明确指出:"普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连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一起,将取代其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并为全国职业教育和培训提供一个渐进的框架。这一框架类似于普通中等教育证书、高级水平普通教育证书以及初级学位和高级学位的学术性资格证书的框架,并与这一框架并驾齐驱。"

  2.英国谋求职普等值的具体措施

  如果仅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等值的国家政策而无具体的实施措施,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等值如空中楼阁,只停留在文字表述层面。英国在谋求职普等值方面也制定了许多详尽的措施。

  (1)教学单元衔接等值法

  教学单元也称教学模块。它是一种相互独立又各有联系的教学内容,按照程度深浅可分成若干层次。英国技术委员会(TEC)制定的教学单元分成I、Ⅱ、Ⅲ、Ⅳ、V5个层次。其中普通级国家证书与文凭教育(即培养技术员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计划与高级国家证书与文凭教育(即培养技术工程师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计划,都是建立在同一教学单元体系上的。中职教育教学计划,所选教学单元在I、Ⅱ、Ⅲ3个层次;高职教育教学计划由Ⅲ、Ⅳ、V 3个层次的教学单元组成。例如机械制造工程专业高级文凭教学计划中的主要学科由微机入门Ⅲ、材料工艺学Ⅳ、计算机应用Ⅲ、计算机作业Ⅲ、工程设备使用与管理Ⅳ、数学Ⅳ、工程项目V、机械学Ⅳ、制造工艺Ⅳ、机械学V、制造工艺学V等教学单元组成。这些教学单元都是相互衔接的,如电工与电子原理Ⅱ,前与数学I与物理I相衔接,后与电工和电子原理Ⅲ及电子学Ⅲ等教学单元相衔接。中职教育教学计划中的教学单元,也与高职教育教学计划的教学单元相衔接,如机械制造工程专业,中职教学计划中有制造工艺学Ⅱ、机械学Ⅲ,而在高职的教学计划中有相衔接的制造工艺学Ⅲ与Ⅳ和机械学Ⅳ。由此可见,不同层次职业技术教育间的衔接是通过教学单元间的衔接来实现的。同样,英国职业技术教育中的文凭教育与证书教育由于应用同一的教学单元体系,因而也是等值沟通的。

  (2)初中毕业生("O水准")的走向

  其一,通过"第六学级"(完全高中层次)学习取得普通高中文凭("A水准").然后可接受高等院校3、4年的全日制学位教育以取得工程师称号,也可经过"过渡课程"学习再接受高级国家证书或文凭教育以取得技术工程师称号。

  其二,通过第一级证书或文凭教育成为技术工人,然后通过普通国家证书或文凭教育成为技术员,再通过高级国家证书或文凭教育成为技术工程师,此后还可以通过学位教育(部分脱产)取得工程师称号。

  其三,通过第一阶段(1年)和第二阶段(2年)的技工培训,然后可就读普通国家证书和文凭课程以取得技术员称号,也可按受第三阶段技工培训(1-2年),而通过第三阶段技术培训者经"过渡课程"学习又可再接受高级国家证书或文凭教育以取得技术工程师称号。

  由此可以看出,作为高层次的技术型人才,英国的技术工程师由高级国家证书或文凭教育培养完成。而要进入高级国家证书或文凭课程的学习者,可以是通过普通国家证书或文凭课程的技术员,也可以经过三个阶段技工培训的技术工人或普通高中毕业生,但后两者均需经"过渡课程"的学习。由于最终的目标相同,因而这些不同的教育途径都是等价的。

  三、英国谋求职普等值经验的启示

  1.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英国于20世纪80的代中期确立了职业资格证书与普教文凭等值的制度,排除了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间地位不平等的障碍,使学术资格和职业资格得到同等承认,改变了英国重学术轻技术重学位轻职业资格的根深蒂固的观念,提高了企业劳动者的素质,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使职业教育为本国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技术人才,促进了经济发展。它的这种推行职业资格制度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人为地拉开有证书与无证书的工作者之间的收入的差距,可以抑制"片面追求高学历"的现象,提升职业教育的价位。我国从上世纪末开始实行普教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两种证书制度并重的制度。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实行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两种证书并重的制度。1995年8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决定》中再次明确提出:"要把人才培养和合理使用结合起来","要制定各种职业的资格标准和录用标准,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的制度,逐步实行公开招聘、平等竞争,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及《职业教育法》中也规定:"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1996年6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再次重申"在全社会实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但是在实践上我们做得不够好,还需要各个阶层尤其是企业界对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同。

  2.开设"过渡课程"

  "过渡课程"的作用在于顺利实现不同类型教育间的衔接以及填补生源状况和入学标准之间的差距。英国的"A"水平普通教育证书持有者(普通高中毕业生)必须经过"过渡课程"的学习,才能接受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性质的高级国家证书或文凭教育。从而保证普通高中毕业生顺利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提供的偏重实用的课程。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发展高职学院,优先对口招收中职学校毕业生以及有本专业实践经验、成绩合格的在职人员入学。"但从近年的实际情况看,在高职试点省份中,职毕业生对口升入高职的录取率被限定在省属院校招生数的3%,对普通高中毕业生的录取率却完全没有限制。最近,有关部门提出以高中毕业生为主的政策,而占其中大多数的普通高中毕业生缺乏基本的专业技术基础知识、技能、能力及职业意识,接受高职课程会有一定的困难;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则普遍缺乏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而且因为中专、技校、职高三类课程计划上的极大差异使得生源基础更加参差不齐。迫切需要针对现有各类生源的不同状况为其设计进入高职的"过渡课程"。至于进入普通大学教育的中职毕业生,在其接受普通高校课程之前也要先学习,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水平的"过渡课程",取得参加高中会考的资格。

返回顶部
Baidu
map